2008室内设计名人堂
网站首页巴黎归来之设计师国际论坛活动介绍话题征集嘉宾介绍写意巴黎
您的位置:首页 >> 巴黎归来之设计师国际论坛 >> 写意巴黎 >>创意部落——第四幕诗意的人文关怀





第四幕诗意的人文关怀

如果说68 年社会运动
成形塑造了Jean Nouvel、
Pozamparc 的思考设计思想
的基础,那么,对于掩埋在她
记忆深处的人文关怀的意愿,
虽然要肩负比设计更多的社
会责任,但她却不愿板着面孔
表达,而更愿意轻松尔雅的



第四幕诗意的人文关怀
第四幕诗意的人文关怀

演绎。“诗意”就是她的标志。
但很悲哀,舆论总是将其与女
性本质联系起来。“我更喜欢
被看作建筑师,而不是女建筑
师,”她不无遗憾:一方面她
不愿意人们以女性的标志来
看待她的作品;另一面,又不
可避免地带着来自这一性别
的确实感受去解读外界评论。
公众的偏见,开发商的顾虑,
或是媒体以性别造势而带来
的一时的广告效应,最终远不
如由她营造的诗意童趣更让
大众兴趣盎然。
不到五十岁的Manuelle
Gautrand, 在今年十月获得
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或
许是作为一个建筑师,一个成
功的建筑师, 太年轻了。继
1991 年创立自己的事务所以
来,先是在里昂,两年后落户
在相对更多机会的巴黎。建筑
师这一职业本就是一个需要沉
淀的行当,少于30 年的职业
经验,就不会轻易得到承认,
何况是女建筑师。起步是艰难
的, 在她早期的作品中, 没
有流露出更敏感的个性,这

第四幕诗意的人文关怀

一时期的作品没有更多个人风
格。1996-1998 年间,她先后
为南特市机场设计的后勤办公
及库房,其均为立面使用半透
明材料,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站
雨棚则是自然风光的照片影印
在透明聚氨酯板上。她的意图
是减轻大体量实体的分量感,
尤其是针对工业题材的建筑设
施。而对于住宅,从她的第一

个住宅设计开始,她都努力增
加建筑物本身的视觉品质,即
便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住宿的
社会福利房。在具体的手法上
是色彩化和软化建筑体量的坚
硬感。比如2001 年鲁昂市的
104 套公寓( 造价1100 欧元
/ 每平米)。在总平面上,单体
平面造型以及细节上(比如转
角),她都试图打破拘谨的矩

形90 度交接;加上住宅的外
体冷绿色,以及错落探出的
阳台底部草绿色,成功地带
给住户清新的感觉。她的设
计一直试图减轻生活的平淡、
工作的劳累以及交通的疲乏,
对人造成的压力。
2007 年刚刚46 岁,
Manuelle Gautrand 就以雪铁
龙汽车展厅跻身于法国建筑

第四幕诗意的人文关怀
第四幕诗意的人文关怀

第四幕诗意的人文关怀

大师行列。无论是香榭丽舍大
道知名度,还是雪铁龙的名牌
效应,都让设计界瞬间了解她
的诗意情节空间。再细细品味
如此空间形态,是否来自于她
女性的特质?不得而知。“雪
铁龙展厅讲述的不是汽车而是
标志的故事”——来自《爱丽
丝梦游仙境》的灵感,演绎了
现代都市童话。玻璃彩虹下的
“大树”,上面拖住的不再是露
珠,而是汽车。色彩描绘出童
话的世界。透明的玻璃外壳模
仿日本折纸,折出雪铁龙的
LOGO。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空
间里,富有动感的“缎带”和
静止的“树”,充满隐喻的形
象,十分清楚地讲述了汽车和

LOGO 这两个主题。
对历史背景的认识,无独
有偶,哥本哈根的四星级酒
店,巴黎的雪铁龙展厅这两个
方案,都选择以“挤”、“插”
的方式介入城市的历史纹理,
在努力寻找与背景的对话过
程中,也时刻小心被其同化。
Gautrand 显然很喜欢以冲突
来滋养她的灵感,以对比的途
径显示自我的存在。充满体量
感的严肃历史背景,反而能衬
托轻盈的现代个性。而建筑物
本身,流动感十足,建筑物的
褶皱造型本身就生动讲述“变
化”——这一戏剧场景。
尽管她的诗意空间已得到
普便认同,但在超高层办公楼




各项设计竞标中,从2006 年
的la Tour Phare、2007 年的
la Tour D2,到2008 年的号称
巴黎新地标的La Tour Signal,
总是与之失之交臂,大有机不
逢时之感。她试图以摩天楼做
另类解读的想法受到了挫败。
在今天, 摩天楼还是在象征
着强悍力量的时候,她的设计
掺杂了过多以柔弱为特征的诗
意,无疑等于没有抓住“行业
本质”。但社会主流思想没有
开放到放弃对固有观念的程
度。对比惯以雄性生殖作隐喻
的Jean Nouvel,虽然这次竞
标,设计风格改弦易辙,但以
他在建筑界的威望,也趁着今
年的普里茨克奖得主的余威,
获得成功。法国人对他理念的

笃信就像对摩天楼的迷信一样
难以动摇。
尽管Gautrand 的作品表
现出过人的想象力和真诚,以
及美好的人文关怀愿望,但另
一面,也可看到建筑语汇过于
直白,而显得缺少些许深度阅
读的乐趣。这是大环境使然的
结果: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们已
经抛弃了路易· 康时代“光影
空间”的崇拜,而正在建筑表
皮的游戏中寻找新奇,并乐此
不疲。流于表面的处理,使得
三度空间平面化,加之现代工
程照明技术的发展,驱使建筑
师轻易放弃了面对空间难题时
的耐心,导致建筑缺乏立面与
空间,形式与功能契合而带来
的感动。

尾声
“我创造的是‘惊喜’,而不是美。”存在于Jean-
Marie Massaud 这一代设计师那里的设计伦理观,早
已被封存。美丑的判断下凡到诸如视觉、触觉、气味,
或听力,一种物理知觉的层次。就Chris Younès,这
位研究建筑学的法国哲学家的说法,享乐主义以特殊
自我表达的形式在今天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中泛滥。对
生活细节的品味,表明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本身
虽是平淡无奇,但戏剧性瞬间却可以期待。莫里哀的
子孙们,已把雨果时代的人文社会责任戏谑到中产阶
级“茶杯里风暴”的境地。
在新禧年“现代主义之后”(Post-modernisme)
的风暴还延续它的威力时,无疑将继续引导人们对单
一绝对准则的践踏。今天的评论家也许不会像讽刺
Starck 的朝日啤酒大楼(La Brasserie Asahi,1989)
那样去深究设计师的建筑作品的建筑感。因为在“无
标准”的盛筵上,艺术与生活,生活与戏剧,都模
糊了疆界。这样,谁能说“绿男爵”大厦(le Baron
vert,Philippe starck,1992)和CCF 中央信号塔楼
(le poste d'aiguillage central,Herzon & de Meuron,
1994)又是哪个更先不像建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