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主题

地点

清华大学

创作营主要研究方向

A:软木小组
带队教师--杨宇/何小青
合作企业--北京静林林洋软木制品有限公司
创业营营员
吴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JUNG Junghee(韩国、)
HAN Soowan(韩国)
赵囡(中央美术学院)
张越成(天津美术学院)
王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王晨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郭笑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概述:
  我们认为更合理更有趣的界应该是一种趋于自然趋于模糊的界,我们透过这种界可以感受到对面的空间,以及甚至于感受到界在另一空间的另一面。空间不是决然的剥离,也不是决然的通透,其中空间的不同属性应该在交汇处有所交流。
  有了概念,再结合软木“质软”的特性,最终确定了一个非常具有流动性和生命力的形态:界仿佛由起始端慢慢长出→派生→分散→挥舞→形成秩序→产生新的空间→聚拢→合并→最终回归为起始的界。
  而以软木来表现概念,同时突出软木“质软”和“温暖”的特性,采用流线型来体现软木的特性,小的褶皱来体现软木的柔韧,并呈现如纸片扭曲般的肌理感,灯光的设置则加强了人与软木接触时的温暖触觉。
  此外在软木的使用方法上打破了常规,抛掉原有饰面层,将背板作为饰面层,用镀锌铁皮作为背板,两种材料体现了内外属性的多种对比:坚利与柔韧、冰冷与温暖、光滑与粗糙、反射与吸收……
  此外地面有相应的图案,作为整个界的肌理在平面的延伸。而灯光的引入使得周围的环境因布满交织的投影也成为该肌理的延伸。
  作品的诠释和探讨主要体现在:
  ·对“界”的属性的思考
  ·软木特性的新挖掘
  ·软木与铁皮的搭配使用
  ·探讨骨架、基层板、饰面板的关系
B:造型小组
带队教师——李星勋(Lee Sung Hoon)/王辉/魏二强/琚宾
合作企业——杜拉维特(中国)洁具有限公司 上海盈创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创业营营员
朱煜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王英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苏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毛晨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康影(天津美术学院)
滕腾((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KIM Hyosoon(韩国)
作品概述
  1. 对于界面的定义
  界面-从地质学以及物理学来讲,是不同圈层(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之间的分界线。我们将这个始于大型生命——地球的概念运用到人类这个个体身上,试图发现人身上如同大自然一样存在的圈层,以及这些圈层之间的分界线。
  在经过探索后,我们发现这种圈层是人类感官和体验的圈层,而我们所发现的分界线,也就是上半身、下半身的分界线以及视觉、触觉的分界线。
  界面-其在电脑用语上的意思是用户所体验和活动的平台。
  我们要做的是结合这两个概念,将由分界线所分割的体验在一个平台,也就是界面上展现出来,使参与者可以在其中体验。在这个界面中,我们的目的是强化由分界线造成的体验上的分割,让原先互相熟悉的感官圈层得到全新的,陌生的体验。
  2. 概念引入
  为达到目标,我们引入水面的概念。
  当走进一个陌生的池塘,由于所能观察到的只是表面平静的水面,而水面下的情况是完全的未知,有可能遇见腐朽的枯木,逃窜的鱼群,滑溜溜的水草,甚至深不可测的淤泥,这些未知的可能性让进入池塘之旅变得与在可见的景象中前进完全不一样,正是因为有一层水面遮蔽住了人的视觉。当人的下方感觉与视线脱离时,这种未知将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感受:恐惧、好奇、期待。
C:陶瓷小组
带队教师——张月/张晔/汪稼民
合作企业——个性瓷砖有限公司
创业营营员
周亚华(中央美术学院)
陈欣(中央美术学院)
吕思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KIM Insup(韩国)
胡筱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张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赵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李巧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概述
  通过对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的观察,我们从“界”的形成出发来理解“界”。
  在自然中,某一物种由于具有共同属性而区分其他的物种,这种相似性使他们成为一类,即形成“界”。颜色、形状各异的物体聚在一起,相同属性的物体能清晰的从整体中呈现,因差别的存在而产生界及界线。
  从手工转的特性出发,每一个块砖都手工压制成形,有别于机械大批量生产的瓷砖,手工制作赋予了每一块砖不同的个性。同种类型的砖具有相似性,形成一种语言,而相互的差异又丰富了语言,形成自然的分割,从而产生界的概念。
D:木板材小组
带队教师——杨冬江/傅祎/崔冬晖
合作企业——巴洛克木业(中山)有限公司
创业营营员
彭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王晓汀(中央美术学院)
苏圣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KIM Jisun(韩国)
LEE Yusun(韩国)
郭晓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赵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刘梦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概述
  “界”——通过有限的材料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可能。
  空间以“界”为源头,用“界”的有限和无限,“界”的变换和永恒,作为创作的基础。以木板材作为材料,应用固定的模数组合和天然材料肌理达到创作的最佳状态。
   平面:
  以中国文化内涵为最初创作灵感,用汉字“回”体现“界”的最初概念:轮回、临界、循环,一种无始无终的“无界”状态。
  空间:
  对平面进行变换和组合,让空间动线形成丰富的流线,以“十”字型作为主要流线,让人行走在空间中感受到空间的交叉和时空的转换。而采用镜面反射的方式,又使地面这一界面变得模糊和虚无,令结构空间得到延伸,从而达到一种“无界”的状态。
  材料:
  木板材以不同形式阵列达到空间立面的效果,纵横交错本身就是空间概念的体现。而木板材本身是一种地面界限的象征,把它融入到墙面的界限上,模糊平面与立面关系。再通过镜面铺地把原本有限的高度上升到了无界三维空间中。
  在具象的世界中,“地”是一种界,“墙”也是一种界。木地板是作为“地”这一界面的材料而存在的,我们把它用作“墙”,从而达到两种“界”的转换,模糊其原始属性,达到“无界”。
E:防火板小组
带队教师——彭军/王强/邱晓葵
合作企业——上海富美家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创业营营员
周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李诗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郑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赵世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龙云飞(天津美术学院)
张栋栋(中央美术学院)
Yi Chulhee(韩国)
YIM Sookyung(韩国)
作品概述
  依据防火板不同于其他各组装饰材料的特点,确定了 “炫彩”的表现重点。通过对界·界面的分析理解和重新阐释,提取其中的“划分、毗邻”作为延展点。界、界面暗示着另一个空间的存在,其沟通的意义大于分隔的意义,意味着更多的维度的存在。它是一个空间的终点,更是另一个空间的起点。作品力求表现一个由实变虚、由阻隔到沟通的过程,选取“撕开”的形态来表现。
  1、主视墙的彩虹色格栅。格栅是为了完整的形态和对通透深度的保证,色彩是为了体现材料特性,使自己在众多白色或木色小组当中脱颖而出;
  2、手撕金属板效果。分前后两层是为了丰富层次,使用素色是为了统一并压住后面斑斓的色彩;
  3、铺地镜面金属板。延续手撕的效果与主视墙联为一体,同时其倒影也是界的延续和深化;
  4、主题前的盒子,分别强化这个作品的各个特点:
  ·冷色直立的盒子呼应彩虹色的冷色,同时可让受众亲手撕下上面的覆盖物,体会“撕开、沟通、发现新世界”的主题用心;
  ·暖色横躺的盒子呼应彩虹色中的暖色,供人休息,也是手撕效果;
  金属影射作品本身,强调延续界的绵延不断、层次丰富,同时也作为签名使用,隐性融入到作品中。
F:照明小组
带队教师--徐秀卿(Swoo K.Suh)/管耘嘉
合作企业--广东东松三雄电器有限公司 韩国MAC建设集团
创作营营员
张静(天津美术学院)
吴尚荣(天津美术学院)
KIM Yongseob(韩国)
HAN Jiyun(韩国)
陈其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赵国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申杨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王宇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概述
  光与影,相辅相成,在虚实变化上中产生一种介质,就是这次我们的主题“界”。
  “界”不单单是一面墙,而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一种由实到虚,由虚到实的空间。
  而光又不同于其他小组的材料,它是一种虚无的载体,没有所谓的实体存在。通过不同的介质,我们可以获取光、抓住光,创造不同的光影效果。这次我们的设计围绕不同环境,不同质感的获取光而展开,整体实物由三个单元体构成,它们分别为黑空间、灰空间和开敞空间。以光塑造不同氛围,考虑环境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使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相辅相成,使亦实亦虚的界面交相呼应。
  由狭窄的黑空间进入,整个空间只有两道细微的光自两侧打进来,这样的空间,人会有想要迅速走出去的想法。接着进入灰空间,大大小小的树影构成一道影墙,由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进入了半开敞空间,一切因为光而变得美好,光与物体的碰撞形成了影,构成不同质感的界面。半开敞空间与开敞空间中间并没有固定的门来限制行动,穿过60支悬吊灯杯构成的“幕帘”,便来到了开敞空间。开敞空间由高低不同的八个灯柱构成,通过铁丝网的弯曲,形成不同的曲面,构成不同的光影效果。
  在小小的25平米空间内,我们设置了三种不同的获取光的方式,自然光与人工光源相辅相成,最终造就了我们现在的作品。